一個基層組織因何能有多篇提案獲全國政協采用或成民革省委會參政議政范例?那間懸掛著“全國優秀民革黨員之家”牌匾的活動室里,究竟藏著怎樣的組織建設密碼,能讓基層力量持續生長、蓬勃向上?還有萬余名受益群眾口中“溫暖的援手”,又為何能跨越十余年時光,始終傳遞著民革溫度?這些問題,在民革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基層委員會成立20周年慶祝大會上都能找到答案。
夏末初秋,紀念大會現場,暖黃的燈光映著滿場笑意。舞臺上,情景朗誦《初心如磐踐使命 同心聚力再啟航》的字句間,流淌著一段跨越20年的奮斗歲月。臺下,新老民革黨員并肩而坐,眼神交匯時,既有對過往的深切回望,更有對未來的堅定期許。
二十載春秋更迭,萊蕪民革如今已發展為擁有75名黨員、5個特色支部的溫暖集體。從參政議政的“金點子”落地成惠民政策,到社會服務的“微光”匯聚成幫扶暖流,萊蕪民革在履職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
以“家”為基 聚人心增活力
20年來,萊蕪民革先后榮獲民革中央、山東省委會、濟南市委會集體榮譽30余項,300余人次榮獲國家及省市級榮譽和表彰。其中,民革萊蕪基層委獲評民革中央“助力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民革萊蕪高科支部黨員之家被評為第二批優秀民革黨員之家;民革萊蕪區基層委主委劉英才榮獲民革榜樣人物稱號……亮眼的成績背后,是萊蕪民革對組織建設的深耕細作。
“我們堅持以爭創示范支部和優秀民革黨員之家為抓手,努力將每個支部都打造成思想政治合格、組織工作規范、履職能力突出、規章制度健全的基層組織。”談起組織建設的經驗心得,劉英才分享道。
走進萊蕪高科支部民革黨員之家,從充滿書香的“同心書吧”到設施完善的健身區,從寬敞的會議室到記錄民革光輝歷程的歷史走廊,無不透著家的溫暖。自建成以來,這里早已成為支部開展思想建設、組織實踐教育的堅實陣地。如今,這樣充滿溫度與力量的“家”,已在萊蕪民革的5個支部實現“全覆蓋”,讓每一位黨員都能找到歸屬感與凝聚力。
“組織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劉英才常跟班子成員強調這句話。萊蕪民革吸納黨員,既看重專業領域的實力,更注重為民服務的真心。劉英才介紹,對入黨積極分子,萊蕪民革從不搞一次性考察,而是讓這些準黨員全程參與組織活動,通過一次次實踐,觀察他們是否有“想干事”的熱情、“能干事”的能力、“肯擔當”的品格。
從事社會工作及“三農”領域的基層工作者、新黨員亓悅就是通過這樣的“考察”加入萊蕪民革的。如今她不僅通過萊蕪民革的社會服務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送去溫暖,還利用自身在“三農”領域的專業優勢積極參與萊蕪民革關于農村產業發展的調研,為推動當地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出實招。
調研為先 集眾智獻良策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這是劉英才先后當選公社、縣、市、省、全國五級人大代表始終堅守的錚錚誓言。作為主委,她的這份“為民履職”的初心,也深深影響著民革萊蕪基層委的每一位黨員。
20年間,萊蕪民革先后有91人次擔任從全國到鄉鎮的五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累計提交議案、建議、提案500余件,社情民意信息800余篇。
2022年全國兩會上,劉英才提交的《關于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為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發展搭建良好平臺的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還收到了感謝函。“這份提案被采納,不僅是對我個人履職的肯定,更是對萊蕪民革參政議政工作的認可。”提及此事,劉英才感慨不已。在她看來,這份認可的背后,離不開萊蕪民革多年來始終堅持的“調研先行、集體會商”工作機制。
每年各級兩會前,萊蕪民革都會召開兩會建議提案專題會議。參會人員不僅會詳細介紹個人提案、建議的選題背景、調研過程及初步思路,還會結合自身所在領域的專業特長互相提建議、補短板。“專題會議就像一個‘智囊團’,能把不同專業的優勢整合起來,讓每一份建議都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劉英才回憶道,很多提案在經過集體打磨后都會變得全面、扎實。
這套機制不僅使萊蕪民革的提案始終保持“接地氣、有實效”的特質,更實現了個人提案與集體提案齊頭并進、碩果累累。其中,6篇社情民意信息獲全國政協采用,14篇得到山東省政協采用,6篇建議被民革山東省委會收錄進《民革山東省優秀提案成果匯編》,成為全省民革組織參政議政的參考范例;基層委員會牽頭的5篇集體提案入選萊蕪區政協大會發言材料。
以“愛”為橋 建長效顯真情
“有些關愛,不要打擾,真心去做就好。”談及社會服務感受,萊蕪民革黨員王成瑞的話樸實卻飽含赤誠。這份赤誠,藏在她為困難學生改變的幫扶方式里,也寫在萊蕪民革黨員扎根一線的行動中。
王成瑞至今記得在“同心為萊 博愛共建”幫扶活動中10名家庭十分困難的學生。為了呵護青春期孩子們的自尊心,王成瑞和民革黨員們悄悄改變了幫扶方式。“我們跟學校商量好,以‘優秀學生獎品’的名義,把學習用品和過冬衣物送到孩子手上。”王成瑞永遠忘不掉,當看到孩子們接過嶄新的羽絨服和筆記本后眼里閃過驚喜與驕傲時,她內心涌動起的那種成就感。此次幫扶也讓萊蕪民革黨員們認識到,社會服務不是簡單送物,而要走進對方內心。
因此,萊蕪民革建立了長期幫扶機制,定期詢問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情況,還開放民革黨員活動之家,安排民革黨員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輔導孩子們功課。如今這些孩子中有不少都已順利升入高中,成績優異。
在萊蕪民革的社會服務檔案里,這樣的溫暖故事還有很多。每年“六一”兒童節前,“溫暖灌溉希望,科技啟航人生”活動總會如期而至,民革黨員們帶著科普書籍、實驗器材走進校園,陪孩子們度過充滿知識與歡樂的一天;區直支部的民革黨員們主動加入暖冬公益組織,每個月都會上門,一邊為留守兒童做心理疏導,一邊幫他們輔導功課;每逢“九九”重陽節,“情滿重陽、愛心敬老”活動從未間斷,萊蕪民革還多次聯合民革山東省委會,到光榮院為老人們表演節目、送上慰問品……
“在社會服務一線,我看到了大家最真實、最可愛、最無私的一面。”萊蕪民革黨員崔鑫說,萊蕪民革每位黨員從來沒有“分內分外”的區別,只想著“怎么把事做好”。這份協作,讓每一位民革黨員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愈發強烈。“萊蕪民革的凝聚力不是從口號中喊出的,而是在一次次并肩作戰中慢慢錘煉而成。我們因共同的政治理想和初心相聚,又通過共同的社會實踐讓彼此間的紐帶更加牢固。”他說。
王成瑞對此也深有同感:“這種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氛圍,讓我覺得再難的事也能辦成,也讓我為自己是這個集體的一員而驕傲。”
薪火相傳 行遠路啟新程
紀念大會的尾聲是大家一起合唱《不忘初心》。溫暖而堅定的歌聲中,滿是對未來堅守初心、繼續前行的無聲誓言,為這場回望過往、展望未來的大會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期許。
“萊蕪民革20年來最重要的成就,不僅在于獲得多少榮譽,更在于我們始終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培養了一支高素質、有擔當的隊伍。”有著19年黨齡的萊蕪民革黨員郭琳說。望著一張張年輕的面孔,郭琳滿是欣慰與期許。她寄語年輕黨員們:“希望你們雙崗建功,在本職崗位上成為骨干,在民革工作中發光發熱;更希望你們把團結、民主、奉獻的好作風傳下去,讓萊蕪民革永遠有活力。”
這番話,讓民革新黨員亓文杰深受觸動。作為科技領域的從業者,他已經開始跟著民革老黨員參與“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的調研。“民革老黨員們教我怎么找調研切入點,怎么跟企業負責人溝通,怎么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可行的建議,這些經驗都讓我受益匪淺。”面向未來,亓文杰表示,將團結身邊的民革青年黨員,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努力成為萊蕪民革發展的“生力軍”,為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貢獻青年力量。
在劉英才看來,75名民革黨員攜手同行的模樣,正是組織最珍貴的“薪火”。“接下來,我們要把這份‘薪火’護好、傳好,把民革萊蕪基層委凝心聚力、團結奮進、勇于爭先、甘于奉獻的優良傳統傳承好,繼續書寫下一個更輝煌的20年。”劉英才如是說。
(來源:團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