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和何香凝夫婦長期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聞名遐邇的革命夫妻。廖仲愷遇刺去世后,何香凝獨自撫養子女,在她影響下,女兒廖夢醒和兒子廖承志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孫輩廖輝也成長為黨的高級干部。何香凝一家的家庭奮斗史,幾乎就是中國近現代革命史的翻版,不管國事如何變幻,家庭怎樣沉浮,他們一家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的家風代代相傳。

何香凝
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天足緣”
1897年,廖仲愷與何香凝在廣州結婚。
廖仲愷出生于美國舊金山一個華僑家庭,19世紀中期,由于受戰亂和災荒影響,廣東一帶的許多中國人橫渡大洋,到美國謀生。據說當時在美國的中國移民已達幾十萬人,這些遠道而來的華人從事采礦、修路、農業,乃至開餐館和洗衣店,對繁榮美國經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當時美國排華十分嚴重,很多美國人認為華工奪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1881年11月11日,舊金山《窩斯比畫報》刊登了一幅漫畫,漫畫中畫了一尊類似紐約自由女神的塑像,只不過高舉火炬的是一名留著長辮子的中國人,他的左手還握著一桿煙槍,漫畫的諷刺意味可想而知。
南北戰爭以后,排華運動達到了高峰。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禁止華工十年內入境,并拒絕中國留學生進入陸海軍學校,事實上這項排華法案直到二次大戰時期才廢除。
廖仲愷祖父就是早年到美洲謀生的華工,父親則是第二代華僑,任職于舊金山一家銀行。美國的排華政策在廖仲愷父親心中留下了極深的陰影,他對中國男人吸鴉片、女人纏小腳更是深惡痛絕,父親去世時廖仲愷還未成年,他留下遺囑說,兒子今后結婚一定要找個天足妻子。
父親去世后,廖仲愷隨母親回到廣東。在當時的中國,女性幾乎人人都纏小腳,即使在廣東這種比較開放的地方,天足婦女也極其少見。無巧不成書,在香港出生的何香凝正為自己是天足不好找婆家而憂心忡忡,恰好廖仲愷遵父囑選擇天足配偶,兩人條件恰好相符,真可謂天作之合。
婚后,廖仲愷攜何香凝在廣州與兄長一家合住,他們先住在樓下一間屋子里,后搬到樓頂天臺自搭的小屋居住。夫婦倆在窗前賞月、讀書,感人月雙清之樂,遂將此室命名為“雙清樓”。廖仲愷夫婦在此居住了五年,直到后來東渡日本才離開。“雙清樓”至今仍存,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
在日本留學期間,廖仲愷夫婦結識孫中山并加入了同盟會,他們的兩個孩子也在此間先后出生。何香凝很疼愛孩子,特別是廖承志,小時候胖乎乎的非常可愛,何香凝總是親昵地叫他“肥仔”,她希望兒子以后能像爸爸一樣有出息。
廖仲愷去世以后
1909年夏,廖仲愷夫婦回國參加反清活動。辛亥革命后,廖仲愷和何香凝追隨孫中山繼續革命,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遭暗殺,年僅48歲。
廖仲愷遇害對何香凝打擊很大,精神變得有些恍恍惚惚,她擔心丈夫的死會影響孩子,于是便問廖夢醒和廖承志:“三年前,爸爸被陳炯明囚禁時寫給你們的訣別詩,還記得嗎?”姐弟倆當然記得,便背誦給母親聽:“女勿悲,兒勿啼,阿爹去矣不言歸。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兒惜身體!欲要阿爹樂,阿女、阿兒勤苦學……”
當時廖夢醒在嶺南大學農學院讀書,廖承志在大學附中上學,父親的死讓他們悲痛萬分。1926年8月20 日,在紀念廖仲愷逝世周年追悼會上,廖夢醒喝了一瓶檸檬汽水,回到家后便一病不起,發高燒,掉頭發,吃不進飯,只靠喝些果汁維持生命。何香凝懷疑有人對廖仲愷的孩子下毒手,于是便寸步不離地照顧女兒,在母親照料下,兩個月后廖夢醒病情才有所好轉。
為了讓女兒更好地休息,何香凝帶廖夢醒去澳門療養。當時國民黨右派在澳門活動非常猖獗,何香凝擔心女兒的安全,所以嚴禁廖夢醒獨自出門。廖夢醒想外面透透風,何香凝總是立刻放下手中的畫筆,陪女兒去海邊散步。
廖仲愷生前非常疼愛廖夢醒,何香凝也決心將女兒培養成父親那樣的革命者,便經常給她講述爸爸的故事。當年中山縣盜匪橫行,老百姓深受其苦,廖仲愷派人率部征剿,讓當地百姓過上了安穩日子。廖仲愷遇刺后,中山百姓紛紛到停厝靈柩的中央黨部撫棺痛哭,何香凝頗有感觸地對女兒說:“只要你做了好事,老百姓是不會忘記的,你要記住爸爸的這些事跡。”
1927年6月,廖夢醒與廖承志經香港赴日本,廖承志考入早稻田大學讀書,姐弟倆經常參加一些活動,宣傳中國革命。幾個月后,日本警察將他們逮捕,后來又將兩人驅逐出境。
通電營救兒子
1928年春,廖承志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受黨組織委派,到德國和荷蘭領導中國海員運動。1930年夏,廖承志赴莫斯科參加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32年回國,在上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和全國海員總工會黨團書記。
1933年3月28日,廖承志在上海租界突然被捕。何香凝得知消息后,通電全國求救:“全國軍事政治長官公鑒:小兒承志在滬,昨晚被外國捕房拘捕,但未悉拘在何處,余愿與兒共留囹圄,要求解往華界,既死亦愿在華界,不在租界,請查示復。”何香凝的通電發出后,舉國嘩然,社會各界紛紛通電聲援,蔣介石也復電稱將“設法營救”。
宋慶齡得知此事后,馬上和蔡元培、楊杏佛等人商量,聘請滬上有名的大律師吳凱聲和馬常為廖承志辯護。29日晚,柳亞子告訴何香凝,南京政府準備將廖承志押到南京接受審訊。
何香凝聞訊后找到上海市長吳鐵城,提出要和兒子一起坐牢。吳鐵城將情況報告了蔣介石,攝于何香凝在社會上的威望和影響,蔣介石同意釋放廖承志。后來由何香凝和柳亞子具保簽字,廖承志才得以獲釋。
為了保護廖承志,何香凝將兒子“軟禁”在家里。此間,廖承志與后來成為其夫人的經普椿談起了戀愛,經普椿是國民黨元老經亨頤的女兒,住在何香凝隔壁,后來她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承志被釋放以后,伯母就把他關在家里,有一個多月不讓他出門。這樣,我們倆就漸漸地熟悉起來,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我發現他多才多藝,會唱歌,會繪畫,懂外文。他當時畫的一幅我的肖像油畫,一直珍藏至今,掛在我臥室的墻上。”
廖承志獲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上門慰問,其中也包括許多媒體的記者。何香凝便借這個機會,對國民黨中央社記者發表談話,呼吁政府釋放全國的政治犯,據一些老人回憶,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
母女情深
1930年,廖夢醒與共產黨員李少石結為夫妻,他們在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擔任中央蘇區和中共中央之間的聯絡員,其間廖夢醒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戰爆發后,廖夢醒參加了保衛中國同盟的籌建工作,并擔任宋慶齡的秘書,負責向國外友人和華僑宣傳抗日、募集資金和醫藥用品。香港淪陷后,宋慶齡轉移至重慶,周恩來讓廖夢醒到重慶繼續擔任宋慶齡秘書,協助宋慶齡恢復“保盟”。
何香凝本來在香港居住,香港淪陷后到桂林,以賣畫為生。何香凝隨時關注著時局的發展,1943年7月13日,她在致女兒的信中寫道:“時局緊急,非吾所慮;國民黨十三年之主張不能實現,恐我民族不能生存。若看真國情及民族興亡之責任,即緊急時局,何足畏哉!”
當時廖承志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何香凝經常和女兒通信,商量營救事宜。何香凝想到營救兒子需要大筆資金,于是便托人到重慶賣畫。1944年8月16日,何香凝致信廖夢醒說:“16日孟先生帶來賣畫款,轉換之小金兩片,已收到……囡囡進了中學,其身子如何?比前肥大否?汝弟在該處,救濟及養料恐未充足(前三四個月托人帶去用物,至今尚未有回音收到,使人掛心之極,究竟他近日情形如何,已去函數次亦未復),約每月1000元,兩三月一次,如時局緊張,則多匯一些與他,吾若疏散往鄉居,恐匯兌未便也。如用過你錢,以后再算。”
李少石與廖夢醒當時不在一起工作,何香凝常惦念女兒女婿兩地分居,幸好周恩來善解人意,將李少石調到重慶工作,夫妻終得團聚。但不幸的是,重慶談判期間李少石因所乘汽車肇事被國民黨士兵誤傷致死,廖夢醒害怕母親接受不了而隱瞞了這個消息。后來何香凝得知噩耗后雖然極度悲傷,但仍勉勵女兒要化悲痛為力量,為黨和人民干好工作。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讓廖夢醒安心工作,何香凝特意將外孫女李湄接到香港親自照顧。廖夢醒對母親也是非常孝順,新中國成立后環境安定了,常帶李湄探望母親,有一次鄧穎超調侃何香凝說:“何老偏心眼,只疼兒子,不疼女兒!”何香凝一把將廖夢醒和李湄摟到懷里說:“這娘倆都是我的開心果!”逗得眾人哈哈大笑。
母親去世后,廖夢醒在《我的母親何香凝》中寫道:“作為她的女兒,固然希望母親能夠活到長命百歲,但是畢生參與革命斗爭的母親終不能違反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母女感情之深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