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全局中定位,明確了文化繁榮興盛作為現代化重要標志的核心地位。這一部署既立足中華文明的歷史縱深,又回應數智時代的發展潮流,更契合全球治理的變革需求,構建起文化自信、文化強國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內在貫通邏輯,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注入精神動能。
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標識與自信源泉
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模式的關鍵特質,在于其始終堅守文化主體性與文明連續性。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列為“十五五”主要目標,本質上是要以文化自信筑牢現代化的精神根基,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
文化自信的底氣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與當代實踐的創新突破。全會明確提出“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既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天人合一”等思想精華,也涵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譜系。從“十四五”時期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到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文化自信已從理念認知轉化為實踐動能,成為凝聚民族精神的“黏合劑”。這種自信不是封閉的文化保守,而是通過“兩個結合”實現的創造性轉化——用馬克思主義激活傳統文化基因,用中華文明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形成了兼具歷史厚度與時代特征的文化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獨特精神標識。
文化自信的實踐價值體現在對現代化方向的校準與引領。全會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與“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有機統一,既確保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又通過誠信文化、廉潔文化等具象化載體,將價值引領融入社會治理各環節。在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統籌推進中,文化自信轉化為公民文明素養的提升;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紅色文化與傳統美德共同塑造著民族復興的接班人群體,彰顯出文化對現代化主體的培育功能。
文化強國建設的三維協同與創新突破
全會構建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國際傳播”三位一體的文化強國建設框架,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破解文化發展的結構性難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文化事業的普惠化發展夯實民生底色。全會提出“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行動”,直指文化供給的均衡性問題。從國家文化公園的體系化建設到書香社會的全域推進,從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統籌發展到新大眾文藝的繁榮培育,文化事業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型。這種轉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既通過數字化手段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又尊重群眾的文化創造主體地位,形成“專業創作+群眾參與”的多元生態,使文化惠民真正落到精神滿足與素養提升上。正如全會所強調的,要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文化事業的均等化發展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文化產業的數智化轉型激活創新動能。面對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全會明確“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路徑。從網絡文學的精品化創作到文旅融合的沉浸式體驗,從數字文博的云端傳播到文化 IP 的全鏈條開發,新型文化業態正重塑產業格局。這種轉型并非技術對文化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與“積極的文化經濟政策”,實現內容創新與技術應用的深度融合。在規范網絡視聽、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等治理舉措保障下,文化產業既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又通過“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產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國際傳播的精準化創新提升話語效能。針對全球輿論格局的深刻變革,全會提出“完善國際傳播體制機制,創新傳播載體和方式”,著力破解“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這一部署體現了傳播思維的根本轉變:從“展示推介”轉向“互動參與”,通過跨國文化合作、民間交流平臺等構建情感共鳴;從宏大敘事轉向微觀表達,用文物故事、發展實踐等具象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從單一主體轉向多元合唱,整合主流媒體、文化企業、海外僑胞等力量形成傳播合力。在區域國別研究深化與國際傳播基地建設中,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和而不同”理念正轉化為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推動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構建。
文明互鑒與全球治理的文化賦能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全會將“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與全球治理變革相銜接,賦予文化建設以鮮明的國際維度,為破解文明沖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實踐方案。
文化成為全球治理的柔性紐帶。當今世界面臨的治理赤字,本質上包含價值共識的缺失。中華文化中“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等理念,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形成價值呼應,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供文化支撐。全會倡導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不是文化輸出的單向灌輸,而是通過平等對話尋求價值公約數——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將中國經驗轉化為人類共同知識,將中國方案升華為全球治理智慧。這種交流既體現在文化產品的國際化傳播中,更彰顯于“兩岸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等實踐中,展現出文化對國家統一與國際共識的雙重凝聚作用。
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全球治理話語權。全會提出“全面提升國際話語權”,核心是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通過“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將抽象的文明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符號;借助數智傳播技術,實現文化內容的精準觸達與有效解讀。這種話語權提升不是對抗性的話語爭奪,而是通過“加強重點基地建設”“培育優秀文化品牌”等舉措,讓世界在文化體驗中理解中國道路。從中醫藥文化的國際認同到非遺技藝的全球傳播,中華文化正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融入世界文明圖譜,為全球治理提供超越意識形態分歧的文明方案。
文化強國的時代使命與歷史擔當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的文化建設部署,構建了“立足本土—面向時代—胸懷天下”的戰略格局:以文化自信夯實現代化根基,以三維協同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以文明互鑒賦能全球治理變革。這一邏輯既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又回應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需求,更契合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趨勢。
在“十五五”關鍵時期,文化建設的使命不僅是實現自身的繁榮興盛,更在于以文化凝聚力強化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以文化影響力提升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以文化包容性推動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當中華文化的創新活力充分迸發,當文明傳播的效能全面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呈現出更鮮明的精神特質,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來源團結報,作者系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