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強調,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一個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開拓創新,與國家核心價值的塑造、國民精神素質的改善提升和靈魂安頓密切相關。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交融的背景下,提升文化軟實力,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需要秉持文明互鑒理念,思考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問題。中國新時期比較文學學科主要奠基人樂黛云于2012年在題為《關于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幾點思考》的北大講演中提到,在全球化浪潮中,崛起的中國與中國文化如何在思考自身獨特性與自主性的同時,思考和參與解決世界性的難題,為世界文化與世界性的問題提供新的參考視角和解決方法,而與世界的互動與互補,正是中國文化面向未來的必經之路。樂黛云認為根本不存在一種“原汁原味”的,“未受任何外來影響”的,“以本土話語闡述”的本土文化。因而,一方面是要加強本國的文化自覺,另一方面是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所謂“文化自覺”,指的是深刻認識自身文化歷史傳統的最根本的基因,并為這個基因的發展找到新的起點,創造新的條件,同時將這個文化傳播于世界,使它成為世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用以和世界交流的,應是經過當代意識詮釋的、現代化的、能為現代世界所理解并在與世界的交流中不斷變化和完善的中國文化。
可以說,經過近現代化洗禮的中華文化精神傳統,已經融合世界文明因素,蕩滌揚棄了不適合社會文化發展的部分,具備了人類文明的普遍意義。同樣,正是由于這樣的文明互鑒融合特征,構成“走出去”更好地被認知、被接受的基礎與動力,進而成為解決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其實,“拿來”與“送去”本來就呈現出緊密相連的互動關系。沒有“拿來”的廣闊視野,不知道向世界“送去”什么,或則“送去”的行為道阻且長。沒有“送去”的文化自信,“拿來”的東西(優秀文化成果)不能生根發芽。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不僅意味著中華文明“外化”的傳播,也意味著異域文明對中華文明“內化”的接受。海外漢學家將中華文化作為自己的興趣關注點與學術研究對象,特別是不少漢學家本著一種良善的交流愿景,懷揣著美好的中國文化夢,憑借深厚的漢學功底,精心從事中華文化典籍的翻譯、教學和研究工作,成為向域外大眾解讀與傳播中國文化可以依賴的力量。在外國人認識中國逐步拓展深入的過程中,海外漢學家的漢學研究成果,始終起著幫助外國人接受和梳理中國知識,憑借中國的思想資源認知與破解舊有思想體系束縛、構建引領本國國民的中國觀,在互動交流中理解和融合中國文化的重要作用。漢學家獨特的“非我”眼光是中國文化反照自身的一面極好的鏡子,也必將成為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方重鎮,它昭示的是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正是在他們的辛勤筆耕與多方努力下走進了異域他鄉。他們的漢學活動提供了中國文學、文化在國外流播的最基本資料,成為研討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首要考察對象。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進中華文明國際傳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除了我們自身要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動以外,還要特別關注海外漢學家的諸多著譯成果。特別是海外漢學家的全球史視野、跨文化比較視閾,批判性反思與自我間離的能力,有助于增強不同文化之間的共識,創建我們所渴求的文化對話,并發展出一套相互認同的智性標準。因而,在此時代語境中,探討海外漢學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從中國角度看,海外漢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了解域外的中國形象構成及其背后的諸多因素,并吸收他們傳播中國文化的有益經驗。從世界角度看,可以通過海外漢學著譯成果及漢學家們的諸多漢學活動,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內在意蘊及其與域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特征。
近現代以來的海外漢學成果是中外文明互鑒的鮮活案例。從跨文化的視角來認識漢學家譯本中傳遞出的中國思想文化的變異,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把握國際學界中國典籍英譯活動的學術內涵,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揭示中國古代文化的當代價值,使其真正成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思想資源。
海外漢學家通過譯、研、述諸方式,將中國知識、文化思想、哲學理念及中國形象介紹到世界,將中國放在世界中觀照與闡釋,構成“世界之中國”的全球語境與他者之鏡。海外漢學家立足于他們自身的學術傳統與問題意識,對中國典籍展開翻譯與闡釋。通過翻譯與研究中國典籍,國際學界打開了一扇認識中國思想文化、社會歷史的窗口,同時也獲得了一面反觀自身文明的學術之鏡,以及促進自身文化橫向開拓的思想之源。盡管幾個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家所從事的中國典籍翻譯與研究,從本質上來說是外國學術的一部分,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思想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以及中華文化普遍性價值與世界性意義的闡發。
中國學者研究闡釋海外漢學成果,需要具備世界眼光與跨文化對話意識,秉持文明互鑒的理念,客觀評述這些海外漢學的譯研成果。海外漢學家基于他們的不同身份,出于他們各自的文化認知、思想信仰、價值觀念、社會需求甚至政治考量,呈現出他們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形象,展示的是他者的眼光與思路。我們分析闡釋這些漢學成果時,也必須秉持一種批評的態度,沉潛于其時其地的文化思想史語境之中,解讀他們對中國的一些片面認知甚至錯誤判斷,包括將中國文化只當作博物館古董來欣賞的錯誤史觀。我們相信,通過海外漢學家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文化走進異域他鄉之后,所引發的中外文學與文化交融、異質文化互補,不僅是昨天人們的驕傲,更是今天的時尚與主題。
(來源團結報,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