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丹婷,北京亞信數據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北京亞信數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民革北京市委會經濟委員會委員、科技教育委員會委員。曾獲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微孝暖夕慈善基金愛心人士稱號,第十屆中國公益節2020年度公益人物,2021中國杰出數字先鋒人物,中國誠信經理人稱號等。

北京亞信大廈
10月下旬,北京亞信大廈門口的紅楓樹葉變得橙紅,民革黨員、北京亞信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信數據)聯合創始人、北京亞信數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信數智)創始人沈丹婷微笑著站在這棵樹下,向這一天接待的第三波客人告別,目送車輛駛離。清颯的秋風吹來,樹葉顫動,她挺拔的身影與如火舒展的枝干相互映照。
這是她來到這里的第十一個秋天。在中國數字經濟浪潮奔涌的十余年間,作為一位科技企業的民營企業家,沈丹婷在時代浪潮中發出了自己獨特的光芒。
十余年耕耘,她與深度創新的產品版圖
1993年,亞信(集團)由田溯寧、丁健等人創立,是較早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高科技公司。2014年,集團進行戰略布局,私有化回國,拆分股權獨立的四大公司,亞信數據是大數據領域的核心板塊。
亞信大廈一層偌大的展廳內,大量的電子屏幕完整地呈現了亞信(集團)的產品矩陣。沈丹婷娓娓道來,對產品如數家珍。即使有專業技術人員介紹各類產品的應用場景,她也總能第一時間接住參觀者的提問,給出專業的回答。
展廳內,一處巨大的寬幅曲面屏同步展現了某地智慧派出所的綜合指揮艙。屏幕上,今日警情、最新警情、警務交辦、本月人員列管等十余個重要模塊分布明晰。在今日警情模塊,刑事、治安、交通、求助、舉報等警情及已處警和已處置數量一目了然;最新警情模塊顯示,一輛網約車與一輛逆行而來的黑色客車相撞,導致網約車上的三名乘客不同程度受輕傷,事發地址、報警時間清晰在列;本月人員列管模塊中,吸毒人員、精神障礙患者、涉詐人員相關信息一覽無余……
隨著參觀者移動到展廳的不同位置,沈丹婷簡潔生動地作著介紹:亞信攜手多地政府,通過構建統一的政務系統,打通部門數據壁壘,推動“一網通辦”落地,協助提升政務服務效率與民眾滿意度;針對部分群租房仍有人員居住于安全不達標的地下空間,亞信通過監測水電燃氣等生活痕跡,幫助相關部門精準定位實際居住的房屋;他們為銀行做智能投顧,根據客戶存款記錄分析出高凈值人群,為其匹配適合的理財產品;設計能源綜合管理系統,將風電、光電等新能源“如何儲、如何放”的過程數據化,幫助能源部門實現能源的精準管理和調度;為交通部門設計的ETC可視化系統,可以直觀地展現某條道路正在行駛的車輛型號、車速等信息,便于相關部門掌握實時情況,及時進行疏導調度,保障道路通暢,等等。
“大數據的魅力我深有體會。所以在加入民革后,我了解到之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需要傳統人工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進行信息采集,我想,或許可以嘗試利用大數據協助專項民主監督工作。”在民革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沈丹婷帶領亞信技術團隊設計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大數據“鏡像系統”。“鏡像系統”依托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利用氣象、環保、水利、農業等相關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形成生態環保態勢感知。通過大視角下的主動探查,對長江流域進行重點污染區域的問題識別與分析,利用深度學習等現代化手段,形成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民主監督評價結果。“我們可以通過土地面源的顏色來判斷周邊是否建有化工廠、面源顏色的產生可能由哪些原因造成。”沈丹婷進一步解釋。
在民生領域,亞信與多個國家部委及機構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承接了一系列關鍵性國家級平臺的建設與運營,這包括承建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平臺并提供一體化服務;打造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建檔立卡App;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協同構建“益心為公”平臺;亞信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還聯合開展了醫保反欺詐(騙保)專項試點工作,為國家醫保基金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針對大家關心的數據隱私問題,沈丹婷介紹:“數據安全是亞信(集團)的生命線,我們的原則是:原始數據決不釋放,只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開發深度加工后的產品與應用,并將這些安全、合規的成果開放給大眾。”
從為三大運營商提供軟件服務,到如今展廳里的各類產品形成矩陣——這一路,亞信數據和沈丹婷走得并不容易。
2014年,亞信(集團)私有化之后,次年成立的亞信數據雖然有著很好的技術基礎,但當時迅速崛起和發展的互聯網公司對亞信數據業務產生了一定沖擊,也給沈丹婷帶來很大的觸動。她回憶那段日子,“是‘抱著金飯碗要飯’”。
“我們的平臺很好,技術人員水平也高,但那時候的我們在商業模式和創新思維上還有提升的空間。”
“亞信從數據起家,就應該牢牢抓住我們的優勢。”在不斷摸索中,亞信數據逐漸找準了自己的定位——為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提供充足人工智能算力資源、大數據分析模型,以及國產化問題上的深度創新解決方案,支撐客戶從大量數據中發掘關鍵聯系,并最終找到復雜問題的答案。
4個月后,門外漢簽成億元大單
從一個學習企業管理的技術門外漢,到如今對各類前沿技術和產品侃侃而談,沈丹婷在十一年前跨入亞信大門的時候,也無法預測今天自己的模樣。
2012年,中國互聯網正處于PC巔峰與移動化破曉交接的時代,移動互聯網讓互聯網與普通人的聯結更加緊密。沈丹婷順著懵懂的感覺,創辦了一家網站制作小公司。這一年,她去往上海參加一個博覽會,想買水時看到了一個展臺工作人員舉著高高的牌子,詢問沈丹婷是否有微信。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沈丹婷打開微信掃了掃牌子上的圖片,獲得了一支免費的雪糕。
“我當時太好奇了,也非常疑惑,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掃一下,都能得到一支免費雪糕,他們不會賠錢嗎?”她把展板上的圖片拍了下來,回家后第一時間找尋答案。
“后來,我了解到,我用微信掃的就是二維碼,它是一個入口,可以把自然人的數據儲存到里面;別人一掃碼,就可以進入你開的微網店。”
沈丹婷是一個行動派,學得快,實踐也快,她立馬將二維碼應用到自己開設的網站公司。
這個以“007”為名的網站公司,從一開始便烙印著沈丹婷敢于冒險、勇于挑戰未知的底色。
后來,沈丹婷在網上無意中了解到亞信(集團)。2013年,亞信對外招了一些代理商合作伙伴,沈丹婷就是其中之一,她交了8萬元代理費后,就在家鄉安徽界首代理銷售亞信的一款小產品。
那會兒她一邊學習產品,一邊琢磨怎么才能把它賣出去。盡管已經過去十幾年,沈丹婷聊起這件事,還帶著發自內心的喜悅和驕傲:“當時我們一共32個代理商,我是唯一在一個月之內就出單的代理,成功把亞信對C端的移動考勤系統推廣到我的家鄉。”
然而,亞信(集團)突然下發的一紙通知讓沈丹婷剛有起色的代理事業陷入暫停。為確保品牌聲譽與服務質量,集團決定全面取消代理模式。
亞信(集團)的代表找各代理商協商解決方案,沈丹婷只提了兩個訴求:一是將8萬元代理費退還給她;二是將她目前的客戶關系維護好。“當時想的是,亞信(集團)那么大規模,不再延續代理模式有他們的考慮,我遵守他們的規則。”她說。
沈丹婷的銷售才能以及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式讓亞信(集團)極為賞識。沒過多久,她被邀請去北京的亞信(集團)總部參觀。
“第一次來到亞信(集團),我就感嘆從前的自己是井底之蛙,看到如此規模化的企業,深受震撼。”她想著,什么時候能把自己的“007”也做成這般呢。
這次參觀為之后亞信(集團)與沈丹婷的深度聯系埋下了伏筆——亞信(集團)相關負責人前后4次試圖招沈丹婷入麾下,她都沒有一下子答應。
“當時我在家鄉的企業做得也還可以,小公司的老板去大公司打工,確實需要勇氣。”饒是這么考慮,沈丹婷內心不是沒有動搖過。深思熟慮后,她找到亞信(集團)相關負責人:“如果加入亞信(集團),我需要去一個最基層的、能接觸到所有工作內容的崗位,讓我可以了解大企業如何運轉與管理。”
就這樣,2014年,她以銷售的身份在亞信(集團)這艘擁有幾萬名員工的巨大輪船上扎根了下來。
這是亞信(集團)正式拆分之前的日子。沈丹婷拿著最基礎的、旱澇保收的工資,常會為了一個產品的方案、方案里的一個問題,在各崗位同事之間請教,想盡各種辦法,讓自己每天都有所收獲。
“剛來亞信(集團)的半年里,我每天睡覺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那時候,她每天晚上都會把費了很大周折拿到的內部方案“吃透”,變成自己的語言,再去對接客戶。
2015年,亞信數據從集團剝離出來后,她的銷售工作也一并轉入亞信數據。
她回憶,當時亞信數據有3000多名員工,光銷售就有一兩百名,當年定下的年度銷售目標是2.4億元。
幸運之神不會突然降臨,能量的積蓄終會一朝爆發。在她工作的第4個月,她完成了一個億元訂單。到了第7個月的時候,她又拿了一個億元單子。
沈丹婷一下子在公司出了名。
簽下大單的秘訣是什么?“是靠關系嗎?絕對不是。”沈丹婷說。舉凡過往的銷售話術,莫不是獨到的產品本身、知名合作的案例、讓人心動的價格等。沈丹婷卻說,這些都不是占領市場的核心因素。“關鍵是要‘吃透’我們自己的產品,深度了解客戶的需求,想客戶所想,邀請客戶深度參與,共同研發出他們所需要的產品。”
這樣的合作思維一直延續至今。10月21日,沈丹婷在接待北京市某小學關于全息互動系統的調研時說道:“教育是亞信數智始終傾力支持的領域,費用方面不需要特別擔心。我們邀請貴校老師與我們公司的技術人員共同研發這款教學產品,從教學端和學生接收端通盤考慮,幫助我們完善課程類產品的各個方面。”
沈丹婷說,達成一個合作需要調動內部所有的資源和技術。“售前、銷售、技術是‘鐵三角’的關系。”她既要了解售前,完全理解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專業術語,去跟客戶溝通、展示方案;又要做好銷售本職,說服客戶相信他們的產品;等到客戶認可之后,還要跟技術對接溝通客戶的需求,完成銷售產品的完整閉環。
“心臟”告急,回購股權力挽狂瀾
在完成兩個超級大單后,沈丹婷在亞信數據的前路卻陷入迷茫。她做了艱難的決定——離開亞信數據。
消息引起了公司內部震動,并迅速傳至當時亞信數據的大股東中信資本。中信資本負責人找到沈丹婷,想聽聽她的想法,但時間緊迫,15分鐘后他就要動身去香港。
沈丹婷問他:“您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負責人說:“先聽假話吧。”
“假話就是亞信數據很好,很高大上,我為來到這里而自豪。”沈丹婷深吸一口氣,繼續道:“真話是亞信數據是一艘大船,曾經我也滿懷期待,坐著這艘船駛離岸邊,終于來到了寬闊的海面。但是,這條大船實際已經千瘡百孔,也沒有人維修,我認為再跟著它繼續前行,看不到未來,所以我要離開。”話說完,這位資方負責人讓助理改簽了航班。
這一天,沈丹婷就亞信數據當時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她的建議與對方聊了4個小時。
資方負責人全程聆聽后,向沈丹婷表達了誠摯的感謝,也提出了一個“半年之約”,他們將以半年為限,全力解決她提出的關鍵問題。“屆時如果現狀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改善,我們撰寫聯名推薦信,全力支持你去往心儀的高科技企業。”
就這樣,沈丹婷留了下來,并擔任亞信數據副總裁,主抓市場業務。最困難的時候,她個人籌資500萬元,解決員工的工資發放問題。
接下來幾年間,隨著內部改革的持續推進,亞信數據真正像修葺一新的大船,在風雨中不斷調整航向,駛向正確的航道。
幾年間,每完成一個年度目標,沈丹婷就會給自己一個獎勵。2017年,她想了許久,申請了北京大學的EMBA項目。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能進入這個項目的學生并不缺少成功的背景。對沈丹婷來說,她當時的想法更樸素一些,“真的想學點東西”。
總是坐在第一排聽課的她,也在這里等來了她職業生涯中的貴人——曾執教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的世界著名管理咨詢大師拉姆·查蘭。
課間,沈丹婷找到拉姆·查蘭的中國區合伙人楊懿梅,真誠地問詢能否邀約拉姆·查蘭老師喝一杯下午茶,她想向他請教幾個問題。聞言,楊懿梅善意地介紹了拉姆·查蘭的身份,沈丹婷聽后一下覺得自己唐突,感到很不好意思。但楊懿梅還是友好地將她的意圖轉達給了拉姆·查蘭。令人意外的是,拉姆·查蘭答應了邀約。
面對拉姆·查蘭,沈丹婷介紹,她所在的企業是一家以數據采集和分析為基礎的科技企業,目前在做智慧城市業務。“但現在這個領域是一片紅海,我如何找到難以復制的優勢,突出重圍呢?”
令沈丹婷驚訝的是,拉姆·查蘭因為亞信在美國的上市經歷,知道且十分了解亞信。他告訴沈丹婷,不要脫離亞信的“基因”。
“你們通過智慧城市業務積累的海量數據是可被挖掘的富礦,如果與民生深度結合,產生的價值是巨大的。其中,醫療和教育是潛力最大的兩大領域。”拉姆·查蘭舉例,在醫療領域,經過脫敏處理的數據可以服務于藥企的研發方向規劃,用于分析群體趨勢的匿名化數據可以為保險公司提供重要的參考。
拉姆·查蘭的一番指點,讓沈丹婷聽后豁然開朗,立馬回到公司開會研究。此后一年間,拉姆·查蘭每到北京,但凡時間允許,都會免費為亞信數據做咨詢。就這樣,亞信數據的財務狀況持續好轉。
就在大船剛剛撥正航向,海面初見曙光之際,一場毀滅性的風暴毫無征兆地降臨。
2018年,正值互聯網風口期,資本市場熱度空前,外部出現了大量高估值、高薪酬的機會,這對任何技術人才都是難以抗拒的誘惑,亞信數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掌握亞信數據大量股權的技術人員集體辭職。
“我們的企業熬不下去了,我們的‘心臟’出了問題。”正在成都開會的沈丹婷接到同事電話后,連夜趕回北京。
看著曾經并肩戰斗的技術伙伴,沈丹婷百感交集:“大家的困難我都理解。你們不光是公司的員工,更是公司這艘大船的引擎。”空氣凝滯間,她立下軍令狀:“請大家相信我,就像以前那樣支持我,我有信心再拿來訂單,有信心讓公司撐下去!各位的股權,由我負責回購。”
10萬元、20萬元……第二天,沈丹婷如約完成了對這些員工股權的回購,從一個沒有股權的管理者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也是從那時起,她對亞信數據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管理,包括整治內部環境,凝聚一批有共同目標的實干者。她說,員工是企業價值的創造者,只有將員工服務好、滋養好,企業發展的基石才會穩固。
亞信數據創立以來,幾次遭遇危機,最終都化險為夷,其間離不開沈丹婷的深度參與、力挽狂瀾,但她總是謙虛地說:“我并無過人之處,最大的能力,就是可以為企業請來真正的老師。亞信數據能有今天的規模,全靠身邊的同事、并肩的伙伴與信任我們的客戶。這份成績,永遠屬于大家。”
熱烈之下,是海的寬廣與沉靜
沈丹婷與亞信的緣分,最初只是業務線上的一次微小交集,此后,她的根系與亞信的土壤愈纏愈緊。風雨來時,她是支撐主干的力量。
她說:“我從安徽來到北京,是下了決心的。企業遇到困難,我不可能灰溜溜地離開當逃兵;即使是轉身,也一定是華麗轉身。”
沈丹婷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參與塑造了這位企業家如今的堅強品格和行事風格。
“從小我就被父親寄予厚望,他的愛是嚴厲的,并且重視結果。”沈丹婷總是從容、得體,將所有艱辛輕描淡寫,唯有在談及父親軍人式的教育時,會放慢語速,低聲問道:“通往結果的過程……也挺難的,不是嗎?”旋即,她又用微笑結束了對自己的這個提問。
無論如何,堅毅外表下,沈丹婷的很多選擇都帶著她感性的溫暖底色。這份感性,落在了她為員工父母設立“孝心工資”的體貼上,刻在她事業有成后反哺家鄉的惦念里,見于加入民革后的社會擔當中。
2018年開始,亞信數據堅持為所有員工父母每個月發放一定數額的“工資”。“我們的很多員工來自農村,可能一年也見不到父母幾面。為他們照顧好家里,是我們企業應該做的事。”這幾年,公司會在每年年會的時候邀請一些員工父母來到現場,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也未中斷過。沈丹婷說,她忘不了員工轉身見到父母時的喜悅和淚水,這也鞭策她把企業越做越好,讓員工和他們的家人都過上富足的生活。
正因她自己也常年在外拼搏,才更懂得這份對故土的眷戀。
她常說,“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及家鄉一盞燈”。“誰不想做出一番成績榮歸故里呢?為家鄉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可能是所有在外游子的心愿。”也是出于如此樸素的情感,在疫情期間,她不遺余力地從世界各地為家鄉爭取來口罩等緊缺物資。
在北京,她積極為京皖兩地企業搭建橋梁,鏈接發展機遇。10月23日,沈丹婷在與安徽駐京辦副主任張雋一行座談時深情地說:“我與安徽、與界首血脈相連。”
事業有所成就后,跨過企業的圍墻與故鄉的界碑,沈丹婷根植于心的責任感也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舞臺。
當亞信數據愈發強大,沈丹婷常常問自己:“我們為何被選擇?”“亞信數據必須鍛造超越商業利潤的社會影響力,這可能是我們未來的關鍵競爭力。”

2025年4月17日,沈丹婷在武漢參加民革中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2025年工作推進會。
2021年,沈丹婷加入民革。這個時期,亞信數據正處于爬坡上升的階段,但她依然每年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參加民革組織的調研。這些深入的學習考察,為她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結合本職工作,她圍繞數字經濟與民生服務結合的議題,提出了許多富有實踐價值的意見建議,促成了一些關鍵合作。同時,她將調研過程中習得的先進治理經驗、企業管理模式反哺于公司的戰略升級,推動亞信數據越走越穩。
“以前沒有加入民革的時候,做企業是在‘爬樓梯’,有了組織之后,感覺是在‘坐電梯’。”沈丹婷用一組生動的類比道出了民革對其事業的幫助。而她,也通過為民革免費設計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大數據“鏡像系統”,多次為鄭洞國教育基金會、中山博愛基金會捐款等方式回饋組織和社會。
助理趙丹琦說:“沈總每個月平均出差三次,”停頓了一下繼續道,“每次一周。”在北京的時間,沈丹婷每天也要接待許多客人。
一名與沈丹婷相識多年的亞信數據股東說,沈丹婷將九成的時間都給了工作。大家都說與丹婷能聊兩件事,一件是工作,另一件是困難。員工遇到難處,她都當成自己的事兒來解決。
看上去很善交際的人,實際飯局上滴酒不沾。面對工作,她像是一臺“永動機”,而工作之外的玩樂,她幾乎都不擅長。不了解她的人或許會說她清高孤傲,只有與她深入接觸,才會發現她內心的沉靜。她喜歡練字和畫畫,她為客人端來咖啡時,能看到她右手兩指關節處磨出的厚厚指繭。她很愛看書,每天有限的休息時間里都會閱讀。有一年春節,她把自己關在家中看書寫字,待到第五天時終于被看不下去的母親推出屋外曬了會兒太陽。
沈丹婷有一片屬于她自己的精神自留地,這也是她蓄能的獨特方式。
對事業全情投入,其背面是對家人的虧欠。疫情期間,她曾有4個月沒有回家,母親給她發信息:“家里的花開了又謝了,我還沒有等到你回來。”最喜歡她的小侄子曾在春節結束時天真地請求:“姑姑,你能把我存到銀行里嗎?你下班再把我取出來。”說起這兩個故事,總是微笑著的沈丹婷紅了眼眶。
但她清晰地知道,她不想過傳統意義上的安穩生活。沈丹婷告訴母親,她有她的抱負,渴望在暮年時,能夠擁有可回憶追溯的圈圈點點。“家人也理解我的選擇,理解我對企業以及那么多員工家庭的責任。”
談及對亞信的感情,沈丹婷沉思了一會兒。她發自肺腑地回答:“能加入亞信是老天對我的厚愛。”
她說:“亞信是互聯網底層不可或缺的基座。我并不清楚幾十年后、一百年以后,我們的企業是否還有亞信最初的影子。與亞信并肩奮斗的十余年,我早已與它血脈相融。即使期間也會受到委屈,但我都能一笑置之,無條件愛護她。陪伴亞信走過這段歷程,我特別感恩。”
“如果沒有亞信,我或許還在安徽的小城經營著一家網站公司,即便成為當地第一,目光所及也不過是頭頂的一方天空。但是因為亞信,我才成為今天的我。”
隨著亞信數據邁向亞信數智新階段,其面向BI領域打造的人工智能產品,正是公司將多年沉淀的數據、知識與算力整合升級后交出的一份經典答卷。它直面市場痛點,致力于提供專業的商業智能分析和解決方案。
在此背景下,沈丹婷也完成了從亞信數據到亞信數智的交接,以亞信數智掌舵人的新身份重新出發。
“無論我在哪里,我的心始終與亞信在一起。”
這就是沈丹婷與亞信,彼此成就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