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民革全國祖統工作會議暨十四屆中央祖統委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吉林長春召開。過去一年,民革全黨在狠抓落實《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奮力開創民革祖統工作新局面的意見》上下真功,在深入踐行新時代民革祖統工作“3344”總體思路上用足力,祖統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會上,部分民革省級組織代表、民革中央祖統委相關同志作交流分享,以下為發言摘編。

11月18日至19日,民革全國祖統工作會議暨十四屆中央祖統委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吉林長春召開。記者 靳祖保 攝
民革山西省委會 黃登宇: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 促進兩岸交流交融

2025年9月23日,2025年“忠義千秋”海峽兩岸關公文化書畫攝影展期間,民革山西省委會組織兩岸獲獎作者開展“華燦”·關公文化海峽兩岸青年書畫攝影采風、筆會等交流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共識的精神根脈。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時代征程中,山西民革堅持貫徹民革祖統工作“3344”的總體思路,以文化為橋、以交流為媒、以融合為要,全力搭建晉臺心靈契合的溝通平臺與載體,用心用情筑牢兩岸同胞守望相助的認同根基。
以文化促認同,深化兩岸交流,筑牢融合根基。民革山西省委會連續八年精心打造海峽兩岸關公文化“一展一會”金字招牌,增加攝影展覽、擴大交流領域,2025年征集作品達2578件、同比增長37%。兩岸畫家聯手創作《桃園三結義》成為心靈相通的生動見證;融入華燦品牌開展采風活動,以“關公文化大模型”推動文化傳承與理論研究雙向賦能,持續助力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民間拜祖大典,并邀請一批臺灣政商界人士參加祭拜交流,增進文化認同。
以協同聚合力,凸顯履職實效,拓展融合實踐。立足山西文化優勢,搭建跨區域、高層次調研交流活動,推動交流成果轉化為履職實效,助力形成高質量建言成果。聚焦關公文化內涵挖掘、時代價值轉化和“關圣文化史跡申遺”等建言獻策,被民革中央采納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提交,其他相關提案連續三年被省政協列為重點提案,建言成果顯著。
以平臺建橋梁,發力青年交流,助推融合發展。聚焦青年群體,搭建成長成才與交流合作平臺。連續四年舉辦兩岸青年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研討及創新創業分享對話活動,完全納入山西省“臺商臺青走晉來”整體安排和活動機制。邀請臺灣董氏奇穴傳人等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中醫藥傳承、人才培養、產業合作深入交流,搭建起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文化交融是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的紐帶,心靈契合是實現兩岸融合發展的根基。民革山西省委會將持續深化與相關單位、協會的協同聯動,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推進合力。用更多、更鮮活、更具有山西特色的交流形式,讓同胞情誼在多元交流中愈發深厚,讓山西的文化“富礦”成為民革祖統工作的不竭動力。
民革江蘇省委會 陳云梅:策劃華燦品牌活動 助力華燦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11月,在“華燦之夜”文藝演出現場,由兩岸文藝愛好者組成的民間合唱團體共同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華燦獎作為對臺交流的重要載體,已成為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凝聚共識的重要平臺。
華燦獎寓意“中華青年,燦耀全球”,舉辦十屆以來,累計近1500家高校與機構參與,近30萬件作品70萬青年參加,已成為連接兩岸及海外青年的橋梁,影響力持續擴大。
從文創邁向科創、從高校走向社會、從兩岸沖向國際、從單純獎項轉為多元活動、從線下拓展至線上,民革江蘇省委會通過十年努力,以“華燦賽事”為核心,構建“1+N”活動模式,推動品牌活動貫穿全年、覆蓋全域,推動“華燦競賽”升級為“大華燦”的全新格局。
深入企業與社區參訪交流、“華燦之夜”文藝演出、舉辦“人才對接會”、盆景藝術交流……2025年,華燦系列活動規模已擴大至60余項,涵蓋文化、藝術、體育、科技、農業及青年發展等多個領域。目前,一部聚焦兩岸文化交融的現實主義話劇《長青之約》正在創排中,未來計劃全國巡演。
設計的價值在于服務社會、驅動產業、創造美好生活。第九屆華燦獎增設“人才對接會”與“路演”環節,為企業家與青年設計師搭建了溝通橋梁。會上發布了近200個實習就業崗位,推動了10余個創業項目孵化,釋放了300個崗位,讓華燦不僅是單純的競賽,更成為“人才—企業—市場”的對接平臺,此舉獲得了兩岸青年設計師的歡迎。
華燦獎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致力于走向世界。今年9月,華燦獎亮相巴黎設計周,邁出了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未來還將繼續加強與米蘭設計周等國際平臺合作,積極推薦華燦優秀設計作品在米蘭、倫敦等國際舞臺上展示,讓華燦成為世界了解中國青年設計力量的窗口。
民革江蘇省委會將始終秉持“流行大陸、風靡島內、聞名世界”的理念,深入踐行“五變”路徑,以創新精神、務實作風精心策劃每一項活動,讓華燦品牌成為連心之橋、育才之臺、創新之源,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貢獻民革的智慧與力量。
民革廣東省委會 熊水龍:承中山思想 揚黃埔精神 促兩岸融合

2024年7月9日,參加第十一屆臺灣青年嶺南行孫中山歷史文化親子探尋營的臺灣青年參觀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
廣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孫中山先生故鄉及其創辦黃埔軍校的地方,一直也是臺資臺商投資創業生活的熱土。
在民革中央的領導下,2024年以來,民革廣東省委會將祖統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圍繞中山思想、黃埔精神,開展了2024年“中山精神 黃埔百年”、2025年紀念孫中山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動,近期還謀劃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60周年活動。
為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民革廣東省委會提出了《創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紀念館 推動粵東文旅發展的建議》,以傳承黃埔精神,推動粵東地區文旅產業發展。此外,新建辛亥革命紀念館,促使雙清樓、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等得到整修,均是積極履職建言的轉化成果。
近兩年民革廣東省委會共邀請十多個臺灣重要團體及多位重要代表人士來粵交流。連續四年舉辦“新黃埔”粵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研習營,開展四屆粵臺高層次人才面對面活動。依托珠海華燦工場、廣州匯龍臺港澳基地等臺青雙創基地,累計引入150多個項目,支持230位臺港澳青年創業就業。與省臺辦連續合辦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之孫中山歷史文化探尋營,共250名臺生參加。作為指導單位,與廣州中山紀念堂合作打造音樂劇《青年孫中山》。
民革廣東省委會整合民革黨員之家建設,共建13家“民革臺灣青年之家”。與廣東中山文化藝術中心、孫中山書畫院合作,開展文藝展演、書畫展等活動。利用黃埔軍校、孫中山故居等民革教育基地、民革孫中山研究基地等平臺,邀請臺生、臺青、臺商等交流。積極與民革其他地方組織交流學習,如赴福建開展祖統工作調研,承接湖南、廣西、江西等民革省委會來粵調研祖統工作等。
下一步,廣東民革將繼續按照民革新時代祖統工作總體思路,充分發揮對臺獨特優勢,研究新舉措、形成新思路、探索新路徑,開創廣東民革祖統工作新局面。
民革廣西區委會 黎 琳:立足特色 發揮優勢 深耕廣西民革涉臺參政議政工作

2025年11月13日,民革廣西區委會赴湖南開展涉臺參政議政課題調研。
兩年來,民革廣西區委會緊扣民革祖統工作“3344”總體思路,聚焦兩岸融合發展核心任務,以智庫聯動為“破題鑰匙”,以特色賦能為“立身之本”,以多方聯動為“增效引擎”,在涉臺參政議政領域深耕細作,取得實效。
兩年來,民革廣西區委會提出的《關于促進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級發展的提案》《關于進一步深化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提案》,先后作為民革中央集體提案提交全國政協,為推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貢獻了“臺味兒”十足的“廣西方案”。
工作成效的取得,核心在于精準把握“廣西優勢何在、如何轉化賦能”的實踐命題。一方面,立足桂臺農業合作深厚基礎,依托海峽兩岸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廣西欽南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平臺優勢,深化兩岸農業全產業鏈合作;另一方面,攥緊了幾股“硬力量”:一是構建智力支撐體系,與廣西社科院、廣西師范大學桂臺合作研究中心簽訂共建協議,整合高校科研資源提升建言專業性;二是強化政策業務培訓,組織線上線下專題培訓50余場次,向全區祖統工作專干、骨干黨員、祖統委員發放《中國臺灣問題干部讀本》,筑牢政策理論根基;三是堅持深入調研,把握實情。為了高質量撰寫相關提案,民革廣西區委會主要領導帶隊赴多省開展實地調研、召開專題議政會,精準梳理關鍵問題,形成針對性解決方案。
接下來,民革廣西區委會將繼續拓展調研覆蓋范圍,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綠色經濟、海洋經濟四大方向,深入挖掘桂臺兩地合作潛力,深化多領域合作探索;進一步強化智庫建設效能,廣泛吸納涉臺研究、法律、文化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加強與臺胞臺企的常態化溝通對接,提升建言獻策精準度;持續豐富兩岸交流載體,就舉辦兩岸論壇、基層民間交流、臺青聯誼等各類特色活動進行探索,切實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與心靈契合,凝聚融合發展共識,確保所建之言、所行之事更切中時代脈搏與發展需要。
民革四川省委會 周文宇:精雕細琢搭平臺 融合創新提成色

第九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于2025年3月9日在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開幕。
民革四川省委會深入踐行民革新時代“3344”祖統工作總體思路,錨定“先鋒陣地、創新前沿”的時代坐標,高位統籌、系統謀劃,在祖統工作中展現出獨特的“四川擔當”。
鑄魂固本舉旗幟,精準對齊顆粒度。堅持綱舉目張明方向。制定印發了全省祖統工作六大方面十八項重點任務的實施方案,確保工作方向正確、落細落實,有章可循、有序推進。
堅持明晰責任抓落實。要求全省各級組織主委帶頭謀劃、牽頭部署,將走訪工作對象納入主委履職“必修課”,實施季度督促機制,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聚勢賦能筑平臺,精細管理創品牌。首次召開涉臺聯系單位座談會,確立“定期走訪共商、活動互融共辦、座談溝通共促”機制。聯合省臺辦等單位舉辦“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等4場活動。會同省臺灣研究中心組織兩場《中國臺灣問題干部讀本》專題講座。推動祖統工作由“獨角戲”轉變為“大合唱”。
依托民革四川省直工委“同心家園”打造祖統會客廳,以圖文、實物、講解呈現祖統工作成效,接待島內團體及代表人士近10批。
同心筑夢促融合,精心策劃提實效。創新參訪接待“一二四”工作法(聚焦一個主題、黨內外雙向發力、固化四場交流),提升工作效能。
深挖四川紅色熱土的歷史底蘊,緊密圍繞紀念抗戰主題謀劃參訪行程,組織團員參加省委會與黃埔同學會聯辦活動 ,強化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以歷史認同筑牢統一根基。
緊扣“情感共融、共識共筑”目標,組織四場特色交流活動——在座談交流中宣傳惠臺政策,借“同心家園”參訪拉近民革與臺胞距離,用《南京照相館》觀影喚醒民族記憶,靠熊貓文化聯誼展現大陸機遇,以文化認同層層遞進凝聚兩岸同胞共識。
民革中央祖統委 董良瀚:深耕八閩建言沃土 靜待兩岸楓華滿枝
扎實的機制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基礎保障。民革中央祖統委及時出臺并修訂了信息工作的相關制度,從信息收集、整理、審核到報送,嚴格執行信息和文字工作要求的三審三校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確保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嚴把質量關。
與此同時,民革中央祖統委進一步優化成員結構,注重新老搭配和界別平衡,創新實施“參政議政人才種子工程”,為信息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倡導“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交流”的工作方法。要求信息員養成隨時學習的習慣,既關注國家大政方針,也廣泛涉獵知識,建立自己的“素材庫”,記錄政策解讀、典型案例和日常靈感。及時與信息工作同事或骨干黨員碰撞火花,共同找準發力點,精準選題。這個過程不僅提升了信息質量,也鍛煉了隊伍。
民革中央祖統委改變了以往單打獨斗的模式,整合福建民革內外的資源,包括高校、相關部門、智庫和其他民主黨派成員,構建了一個高效的涉臺信息工作網絡。在重要時間節點策劃選題,鼓勵身處涉臺工作一線的民革黨員發掘鮮活案例,形成高質量信息。
在對外聯絡方面,積極與臺灣各界,包括政界、團體、基層人士等,在深度交流中增進了解、加深友誼;拓寬對外聯絡途徑,進一步凝聚海外華僑華人反“獨”促統力量。在參政議政方面,主動加強與民革內外專家以及各地市相關部門的協作。通過構建開放的工作機制,有效匯聚各方智慧,提升了信息的專業性和精準度。
民革中央祖統委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搞“撒胡椒面”,而是集中精力在祖統工作等優勢領域做深做精。通過長期、穩定地報送高質量涉臺信息,逐漸樹立了“福建民革涉臺信息”品牌,也培養了幾位在涉臺信息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骨干。未來,涉臺信息工作還需要和人文關懷密切結合,力求實現精度、深度、高度和溫度的融合統一。
(來 源:《團結報》2025年11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