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5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舟山群島。
近期,熱播電視連續劇《沉默的榮耀》以震撼的劇情張力,將觀眾帶回1949年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劇中“東海小組”冒死傳遞情報的驚險情節,并非藝術虛構,而是民革前輩用生命書寫的真實史詩。
1949年,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守舟山群島,憑借12萬兵力與海陸空立體防御體系負隅頑抗。就在解放軍渡海作戰陷入情報困境之際,以吳石、陳寶倉、朱楓、聶曦為核心的隱蔽戰線力量,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作為民革、民聯成員與中共地下工作者,他們深入虎穴,以信仰為刃撕開黑暗帷幕。吳石利用國民黨國防部次長的特殊身份,全面掌握舟山防御部署;陳寶倉憑借深厚的軍事經驗協助分析關鍵信息;朱楓承擔起最危險的情報傳遞任務;聶曦則憑借其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對東南沿海社會的深入了解,秘密奔走,全力確保各個環節的暢通與安全。這條情報線,為舟山解放注入了重要力量。
歷史的十字路口
解放戰爭后期,國民黨政權因腐敗獨裁、喪失民心,其失敗已成定局。無數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國家的未來和個人的道路。在此背景下,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它由原國民黨民主派、國民黨其他愛國人士以及與國民黨有歷史聯系的人士組成,公開宣布脫離蔣介石集團,決心為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實現中國革命的成功而奮斗。
這一主張,為眾多迷茫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點亮了一盞明燈。1945年底,吳石加入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1949年11月并入民革);1948年,陳寶倉秘密加入民革地下組織。他們所秉持的愛國信仰和追求民主、和平的政治理想,與民革反對獨裁統治,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與和平的主張高度契合。他們的行動,本質上就是在踐行民革前輩們所追求的“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幸福的新中國”的共同目標。
無聲的戰場
舟山群島作為扼守長江口的戰略要沖,是國民黨政權企圖“反攻大陸”的重要跳板。因此,解放舟山,成為京滬杭地區徹底解放的關鍵一戰。吳石等人冒險傳遞的,正是關乎此戰勝負的核心情報。
吳石作為潛伏在國民黨國防部高層的核心人物,將包括舟山群島布防圖、國民黨軍隊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在內的大量絕密軍事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出。這些情報極大地縮短了解放舟山戰役的時間,減少了人民解放軍的傷亡。
陳寶倉與吳石并肩作戰,利用任國民黨國防部高參之便,獲取國民黨在臺灣駐軍防守部隊番號及沿海防御工事圖等重要情報,為解放舟山立下了不朽功勛。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作出書面證明:“陳寶倉同志系到臺灣從事祖國統一工作而犧牲。”1952年9月,陳寶倉的家人收到由毛澤東簽署的《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上書:“查陳寶倉同志在革命斗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1953年9月,陳寶倉的骨灰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李濟深主持公祭并致悼詞。
朱楓是連接吳石與中共中央的“紅色交通員”,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穿梭于香港、上海、臺灣之間,完美地傳遞了包括舟山布防情報在內的關鍵信息。她在任務完成后于舟山被捕,展現了共產黨人寧死不屈的錚錚鐵骨。
聶曦作為吳石最信賴的副官與得力助手,扮演著“守護者”與“執行者”的角色。他利用其身份便利與過人的機敏,不僅周密地安排并保障了吳石與陳寶倉所處核心情報源的絕對安全,更具體負責了絕密情報的交接、轉移與疏散等關鍵環節。他的英勇與縝密,是舟山群島等重要情報及時、準確送達解放區的重要保障。
他們的關系,是一個目標一致、分工協作、生死與共的英雄集體。吳石是情報的“源頭”,陳寶倉是重要的“支柱”,朱楓是情報的“血脈”,聶曦是“盾牌”,他們共同構成了臺灣—舟山一線的地下情報網絡,為舟山的順利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民革的歷史擔當
吳石、陳寶倉等英烈的壯舉,是民革前輩在解放戰爭時期歷史貢獻的生動縮影。1948年民革成立之初,便建立軍事策反小組,利用深厚的人脈基礎開展統戰工作,累計策反瓦解國民黨軍達126萬人,其中600余位原國民黨將領加入民革,形成了獨特的歷史特色。這些愛國志士跨越陣營的選擇,源于對民族大義的堅守,更源于對民革“反對獨裁、追求民主”宗旨的認同。
舟山解放的勝利,正是正面戰場與隱蔽戰線協同作戰的典范。前輩們用生命傳遞的舟山防御情報,使解放軍精準制定“海空聯合突擊方案”,僅用三晝夜便攻克這座戰略要地。
(來源:團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