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他十五歲的年紀,就寫下“但令身許國,何必列王侯”這樣熱血的詩句;在七十五歲病榻之上,他又滿懷深情寫下了“我與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見九州同”的詩句。他的一生,始終心系家國,畢生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振興事業。他就是——民革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李濟深。
11月6日是李濟深先生誕辰140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學習和紀念他崇高的精神。

李濟深(1885-1959),又名濟琛,字任潮,廣西蒼梧人,民革創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第一至四屆中央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至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立志成才,報效國家
1885年,李濟深出生在廣西蒼梧亦耕亦讀的農家,先后在梧州中西學堂、黃埔陸軍中學、軍咨府軍官學校(后改為陸軍大學)就讀,有著深厚的軍事素養。1914年,李濟深以優異成績在陸軍大學畢業后,不但被留校任教,還在陸軍部軍學司擔任職務。任教期間,李濟深培養了一大批高級軍事人才,其中許多人還成為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高級將官。
李濟深年幼喪父,但母親十分重視他的學業,使得李濟深從小飽受儒家傳統思想的熏染浸潤,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立志要報效國家。

李濟深青年時期照片
1921年春天,在一次與時任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的老友鄧鏗談話后,李濟深深刻認識到,只有跟隨孫中山進行革命,中國才有希望。于是,李濟深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后還被任命為第一師參謀長。
1923年桂系軍閥沈鴻英率部在廣東發動叛亂,李濟深多次率第一師討伐,一路征戰收復肇慶、梧州等,平定了整個西江地區。
李濟深有著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軍事家非凡的戰略眼光,為了培養軍事人才,李濟深征得孫中山的同意,于1923年12月以西江督辦公署的名義在肇慶創辦了“西江陸海軍講武堂”(該校后來還為黃埔軍校提供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在學校里,李濟深不僅教授軍事知識,而且教育軍校學生無論何時何地必須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
1924年,孫中山決心創辦一所軍事學校,1月24日命名成立了“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李濟深傾力支持黃埔軍校的創辦,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建議,此外,不僅從他的第一師提取了現款和槍支,還把自己身邊的骨干鄧演達、陳誠、錢大鈞等人委派去擔任軍校教練、教官,為軍校提供了雄厚的師資力量。
公開舉起反蔣大旗,積極推行民主政治
1929年3月15日,蔣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頭發難,謀反黨國”的罪名,將李濟深扣押,軟禁于南京湯山,剝奪軍政大權,并“永遠開除黨籍”。
“丟了將軍印,問渠何所之。湯山容憩影,獨坐靜敲棋。”身處囹圄,李濟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憤怒和失望之余,李濟深開始思考應如何走救國之路,他意識到在獨裁政治面前,軍事只是爭權奪利的工具,僅憑軍事不能拯救中國。1931年10月9日,李濟深的黨籍和行動自由得以恢復,李濟深也由軍界轉入政界,開始全身心地為中國政治民主奮斗。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對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迅速淪陷。對此,李濟深深感憤慨,對蔣介石領導中國抗戰的前途深感擔憂。1932年5月,李濟深被蔣介石任命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李濟深忍無可忍,毅然離職出走香港。從此,他公開舉起了反蔣大旗,積極推行民主政治。
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與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率領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反蔣軍事政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并與紅軍簽訂反蔣抗日軍事協定。從此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李濟深被選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5年,華北危機日益深重。7月,李濟深等人在香港成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以下簡稱“大同盟”)。大同盟以“爭取民族獨立,樹立人民政權”為基本政治目標,廣泛吸納愛國民主人士,大力開展反蔣抗日的宣傳工作。
反對內戰,籌建民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動員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箲饎倮?,李濟深看透了蔣介石獨裁統治的反動本質,也更堅定了聯合國民黨內民主力量、開展民主運動、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決心。
1946年3月,為了阻止內戰,李濟深決定改變主意,去重慶參加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途經廣州時,狄超白向他轉達周恩來的建議:希望他和何香凝等人攜手組建一個民主政黨,呼吁民主政治。這與李濟深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得到周恩來的建議后,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民促)加快了成立腳步,于1946年春正式成立,李濟深被選為主席。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三次電邀李濟深去廬山。在山上,李濟深兩次見蔣介石,規勸他停止內戰,履行政協決議,但蔣介石毫無誠意。李濟深給蔣介石留下一封19頁的告誡長信后,回到了南京。
為了實現國民黨民主派的大聯合,李濟深在香港促成建立了“民聯(“民聯”即“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民促南方聯合執行部”,并親任執行部主席。執行部的成立,實現了國民黨內兩個民主派組織的初步聯合,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準備了良好條件。
1947年5月4日,李濟深邀請何香凝、蔡廷鍇、彭澤民、李章達、陳其瑗、朱學范、陳此生、鄧初民等人在他的寓所聚會,商討醞釀已久的建立國民黨民主派革命組織問題。1947年11月12日,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聯合代表大會在香港開幕,李濟深致開幕詞。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明確提出,要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成立聯合政府,李濟深被推選為民革中央委員會主席。民革的成立,標志著國民黨內各派愛國民主力量的大聯合,也標志著國民黨革命派與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的公開決裂,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歡迎。
同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為動員全國各階層人民實現建立新中國的光榮使命,發布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5月5日,李濟深發表通電,代表民革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五一”號召。12月,應中共中央邀請,李濟深突破重重困難,離開香港北上,到達解放區,隨即參與籌備新政協會議。
聯名提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歷史上的第一號提案
“人民革命已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全國同胞已走完黑暗的歷程而踏上光明的大道?!?949年元旦,香港《華商報》發表了李濟深題為《團結建國》的元旦獻詞。這篇文章是李濟深對新政協運動中各民主黨派關于新中國的各項基本政策主張的高度概括,也是他自己對新中國建立后國家美好前途的設想。
1949年1月22日,李濟深、沈鈞儒等55名到達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代表聯合發表了《我們對時局的意見》。2月3日,李濟深致電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表示愿以自己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密切配合中共的政策和主張。
同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李濟深與中國各政黨、各人民團體的代表一起出席了這一歷史性的盛會。會上,李濟深和郭沫若等44人聯名提出了《請以大會名義急電聯合國否認國民黨反動政府代表案》。這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歷史上的第一號提案。提案獲得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交由中央人民政府執行,它的實施在國內外也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影響。
為國家建設嘔心瀝血
1949年9月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李濟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作為國家領導人,李濟深把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祖國的文化建設,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李濟深還多次出訪,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交往。
新中國建立后,在李濟深的努力下,民革、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統一組成一個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他帶領民革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建國初期,在李濟深領導下,民革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實現祖國統一是李濟深的心愿,也被他當成自己和民革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他經常勉勵民革成員,要為實現祖國統一、振興中華作出貢獻。
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政協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周恩來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提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李濟深不但擁護這一主張,還主動向中共中央表示:如果有需要,臺灣當局準許,他可以親赴臺灣做蔣介石先生的工作。在民革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濟深建議就和平解放臺灣問題作出決議、發表《告臺灣軍政人員書》。在李濟深的主持下,民革成立了“民革中央和平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這個機構成立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59年10月,重病在身的李濟深仍然對祖國統一大業念念不忘。病榻之上,李濟深寫下了“我與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見九州同”這樣飽含深情的詩句。10月9日,李濟深在北京醫院病逝,終年75歲。

李濟深銅像
回顧李濟深波瀾壯闊的一生,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三個歷史階段,但他始終心系家國,懷著一腔赤誠為國家統一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鞠躬盡瘁為民族,高風亮節昭后人?!痹谶@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同銘記李濟深先生為國家獨立、民族振興所作的重要貢獻,學習他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來 源:團結報團結網)